分类菜单
素质教育
6027
学校人气
0
课程数量
0
老师人数
  • 学校介绍
林西三中始建于1983年,2005年8月,通过林西县教育布局调整,培训中心在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培训中心总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全校42个教学班,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全部使用先进的交互电子白板教学。有线电视班班通,宽带(网络)走进每个班级,每个教研组,全部实现了电化教学。2011年兴建了新校门,硬化了校园内部,绿化、美化了校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 培训中心要发展,领导和教师是关键。近年来,培训中心加大了领导和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除了常规的学习培训,听评课之外,还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能力,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近两年暑期,我校派出10名班主任,10名教研组长到北京师范培训中心,参加“研讨会”,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培训中心目前有自治区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36人;市级教学能手8人;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6人。在第七届县级教学能手比赛中,11个学科,我校夺得“语、数、外”等六个学科的名。 “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华夏栋梁” 学生是培训中心的主人,学生管理是培训中心发展的核心。近年来,我校一贯坚持“实、细、严、活”的原则,加培训中心生的培养力度,本着“不放弃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负责”的办学理念,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做人”为办学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养成教育。为了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和文明礼貌习惯,以”双三清“制度为切入点,逐步向其他方面辐射延伸,在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上,“天天清”、“周周清”和“月月清“。坚持落实好“四项制度”,即“家长制度”、“科代表制度”、“扶困助学制度”和“双三清制度”。真正把“不放弃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负责”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布局调整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我校选派出一些党员干部、教师、班主任,分别担任一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学习上为他们答疑解惑。还利用假期深入到农村,走家串户家访,让这些孩子觉得父母就在身边。 为了切实转化学困生和后进生,我校制定了科代表制度,在分层次目标化教学的基础上,让每名任课教师承包4-6名学困生作为他这一科学的科代表,制定帮扶计划,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给予帮助,又实施了“双三清”制度,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上进行天天清、周周清和月月清。使得一大部分学困生、后进生得到转化。 针对贫困生,我校制定了扶困助学制度。除了让他们享受“两免一补”外,培训中心每年为贫困生免伙食费近两万元,还组织师生捐款近6000元。每个校级领导帮扶两名贫困生,中层干部帮扶一名贫困生。2011年暑期教师大合唱获得了5000元奖金也全部捐给了贫困生。又承办了“五.一奖章获得者走进三中捐资助学”活动,每人1000元,培训中心拿出10000元加上“先进基层党组织”奖金2000元,共捐助了40名贫困生。 “四项制度“的实施,确保了我校学生没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因学习困难而辍学,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努力,虽然我校学区内生源严重流失,生源严重不足,全是二、三流生源,但是领导和广大教师,不气馁,不抛弃,不放弃,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早出晚归,舍小家为大家,不管风雨、不计日夜。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独特性地发展学生的智商和情感智慧,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开设第二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材施教,,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培育,辅导后进生,争取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广大教师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和热心的堆砌赢得了孩子们的认可和爱戴。学生们用他们的优异成绩来回报培训中心,回报老师。在2010年中考中,我校实现了重大突破,全县前3名中有2人,前10名中有4人。其中刘博文同学第二名,陈肇泰同学第三名,王琳琳同学第六名,毛强同学第十名。基础年级在期末地理、生物会考中也位于前列。2011年中考再创佳绩,我校崔文轩同学、常顺宇同学分别以总分923.6分、921.8分的成绩取得全县名和第二名。又有6名同学文化课分数进入全县前10名。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校在2007年就提出了“三年打基础,六年上水平,九年树品牌”的发展目标,全校上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不懈奋斗,已经夯实了发展基础,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我校将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攻坚克难,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后勤服务质量和安全关,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搭建林西三中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展望明天,我们信心百倍,培训中心将在新的起点上,在新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沿着“团结、进取、求实、和谐、创新”的道路昂奋进。

个性定制课程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