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坐落于滇西中心城市——。校园占地面积2300多亩,有古城和下关两个校区。学校芳草凝绿、鸟语花香,被誉为“山水中的、中的山水”。
学校设有17个教学,2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68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长江学者”、有突出贡献、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级人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云岭学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学者80多人次。
学校现有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民委理论政策研究基地、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等1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及创新团队。2018年,获得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名列云南省高校第4位和第7位,社科基金宗教学学科立项数全国第3位。
学校扎根边疆地区,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15万余名。连续12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2008年获得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结论。2009年被评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立足,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定位,秉承“融四海文化,铸精神”的理念和“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校训,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办学成效不断显现,办学特色日益彰显,为扩大的影响力,提升的知名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根植滇西,培养服务边疆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紧密结合云南省及滇西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学科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中80%左右在边疆少数地区工作,为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团结和谐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是服务地方,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学校坚持“一山一水一族一史一路”的科研理念,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昆虫药物研发、文化研究、滇西特色药用植物开发、医药研发、地方病防治研究等,培养了大批研究者及传承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是服务战略,积极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办学空间。学校现与19个和国外46所建立了教育教学及交流合作关系,2017年设立泰国海上丝路•帕那空皇家孔子,在东南亚建有1个汉语中心、6个境外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和2个华文教学实践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在东南亚具有较大影响,是云南省批“走出去”试点高校和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据公布的新数据,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0位,长期在全国西部高校中名列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咨询方式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