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教师资格新闻  >  国内的精神科治疗是否值得抑郁症患者信任?

国内的精神科治疗是否值得抑郁症患者信任?

[2014-08-21 15:28:23] 浏览量:339 来源:

沈阳西威教师证证

 

1,诊断不清: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却被诊断为抑郁症,并用药。这背后可能有医生的利益考虑。简单说就是本无必要吃药的,出于利益考虑给开了药。
2,治疗体验差:医生懒得问诊,让患者填冗长的,“网上随处可见”的自评量表(并且也有利益考虑),不给患者自由表达的机会。
3,药物副作用:抗抑郁药会带来对健康(包括智力)的长期损害。
4,效果不佳:按医生要求长期服药,没有明显改善。
5,跟医院和医生水平有关:地方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容易误诊。
大致来说,潜在患者对精神科治疗的担心有以上这些,还有一些是明显荒谬的例如“会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之类,就不用特别驳斥了。上面这几条,就我的知识和经验来说很难解释清楚。所以想求教于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看看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
再次申明我的态度:我本人认为精神科治疗是抑郁症的选疗法,倾向于驳斥以上说法,如有靠谱的专业回答,会转到尽一份传播之力。被李老师邀请,好激动!
我曾经是精神科医生,现在做心理咨询师,我就从医生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心理科医生:
现在各大医院都设有心理科,目前医院医生的思维还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即用药来治疗疾病。实际上在医院心理科也只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医院心理科的设置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达不到为来访者(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要求。
先说硬件方面:以前曾在一家三甲医院心理科见习,心理科门诊是一间小小的诊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一样,只是简单摆放了两张办公桌,几把椅子,还有用于心理测量的电脑。这种“冷冰冰”的环境很难让患者放松下来向医生倾述。
从软件角度说患者想与医生倾述也根本不可能。因为医生通常一个上午要看30到40个病人(甚至有可能更多),根本就没有时间听来访者详细介绍情况,只有新的患者才可能留出至多10分钟的时间。另外,医院的环境也容易让患者产生这只是个门诊的印象,经常是一大群患者涌进诊室(患者常常对我们请出的要求熟视无睹啊),试想,在满满一屋子人的众目睽睽之下,怎么可能放松下来向医生倾述内心的痛苦(这当然也是医院管理工作不到位)。
另外一个让医生不愿做心理治疗的因素就是经济原因。医院的收费是卫生局定价不可擅自更改的,我曾看到门诊上标明各项治疗的价格,你猜心理咨询的价位是多少?
一次20块!!
我曾问过主任,这20块定价是指多长时间?一小时,一刻钟,还是10分钟,我们主任也说不出来,只说反正医生没有开过这项治疗的,你就是开了病人也不愿意,因为病人觉得医生解释病情应该算在挂号费里,凭什么多收我钱。比较起来,开药省事多了,效益也好多了。一些医院有规定,科室收入达不到定额,医生就别想拿全工资。你让医生怎么办?
精神科医生:
我记得在大五去医院实习之前,老师就对我们讲,在临床看病,一定要从重的病开始想,一个一个排除。我想精神科医生往往就是沿习这样的诊断思路,加之在精神卫生中心的患者,往往都是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我以前在医院工作时,我们科虽是心理科,但收治的患者99%都是精神分裂症。所以,精神科医生把患者的病情判断”重一些“也是自然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往往对自己病情认识不足,通常都认为自己的病没有那么”重“。一位师兄告诉我,在我们医院的睡眠门诊,大多数患者都是抑郁症,焦虑症。在抑郁症门诊,患者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我自己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次接到外出出诊咨询,患者家属说患者只是因与男朋友分手心情不好,这段时间睡不着觉,也不愿意出门。可到了他家才发现患者有明显的幻听,思维破裂,怪异行为,是非常典型的精神分裂症。可家属还说,医生你给她做做咨询,解开她心里的疙瘩就好了。患者(或家属)不专业的诊断,加之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渲染,也容易导致对医生的信任不足,另外,精神疾病往往没有明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或影像检查结果做为诊断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临床症状表现来下诊断,因此可能导致患者认为医生乱开药。
治疗精神心理类疾病都有一些副作用,而且这类药物应用就要求足量全程用药,这也容易使患者对药物产生担忧,通常是认为这些药都是镇定的,吃了把大脑就抑制住了,或者这些药有依赖性,吃了就一辈子都离不开了,等等。对于患者的这些误解,通常医生都会给出解释以打消患者顾虑的。
其实从医生角度看,心理咨询界也是鱼龙混杂,现在咨询师准入门槛太低,很多人只是简单学习一些皮毛知识就出来做咨询,在咨询中可能不能识别出重症患者,我在咨询中就曾遇到有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求助心理咨询后没有得到咨询师的准确判断,使患者没能及时得到治疗的情况。
虽然现在精神,心理疾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公众对这类疾病的相关了解还非常有限,对公众做好科普工作,打消不必要的疑虑和误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想到哪写到哪,写的可能有些乱,请各位见谅。首先,抑郁症本身有一个特点,就是消极,别说看医生了,任何事他们都会往坏的想。所以他们对就医本来就比其他病种的患者对就医、医生、药物等等更不信任。
好,针对这几点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诊断不清的问题。
从大的来讲,精神疾病有ICD-10,CCMD-3,诊断有据可循。但的确精神科和躯体疾病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躯体疾病实实在在的检验、照片结果在那,精神疾病基本靠自评和他评量表,医生的诊断,感性成分的确比躯体疾病更大,但并不是说完全就毫不客观。相反抑郁症隶属情感障碍,情感本身就是感性的东西。客观性还是比较大的。
那来讲个体。哪都有好医生,也哪都有混日子的啊。一部分医生不行就说这个科都不行,这……是抑郁症患者常用的极端化信念,得改。
再来说利益的原因开药……我不否认全国这么大,有这样的,但是这不哪个科室都有么?明明不需要吃药的感冒,开个千把块钱药的医院海了去了。明明不需要治疗或者无法治疗的病(比如癌症晚期)使劲治疗。过度治疗在哪个科室都有,甚至哪个都有,只是多少问题。这还真得撞大运。看你遇不遇得到好医生。
2.治疗体验差。
这个我要说说。首先我们讨论的是精神科,不是心理科。精神科遵循的方法是遵循标准诊断下药,目标是判断是否够下药及开什么药。也就是说,不做心理治疗。拿抑郁症来说,精神科不关注你是闹离婚了还是菜被人坑了,医生问诊主要关心的是时长、症状等,不关注心理原因。但是抑郁症患者往往觉得自己不是病,是XX事件引起的,所以医生不听的时候就体验不好了。这是对精神科不了解所造成的。精神科是对症下药,你够就下药,不够就不开。听起来很熟悉是不?对,精神科是西医,用的是西医的逻辑,开的是西药,治标为主。要治本?这看问题了,有的问题无法治,有的问题一过性的,标好了就好了,还有的问题:亲,吃好药出门左转我们心理科哟。(我不是打广告的飘过)
3.副作用问题。
其实吧,甭说精神科药物了,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也必须写出来(任何都如此,患者有知情权)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副作用的反应。
所谓副作用,是在测试阶段,大量的人吃了后小部分人所并发的不良反应。有明确规定,发作样本数量到了一定比例,这药就不能上市。所以药贵是真的贵得有原因的。尤其国外动不动一种药投上亿美金是真的,这些都摊到每个药片上了。尤其精神科药物基本上都是发达研发的,其他科室的药我不清楚,但精神科自主研发的药不太多。但是这样其实对副作用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
回过头来说副作用,你有可能是那倒霉的小部分,但从统计上来讲,你没副作用的几率更大。
那来说伤肝伤肾伤XX的事情。亲,你喝酒还伤肝呢?精神科药物和其他科室的药物是差不多的,有伤得厉害的,也有伤得不厉害的。其他科室的药你都要吃,为什么就要歧视俺们精神科的药捏?大家半斤八两,不准搞不平等对待。
4.长时间服药效果不佳。
精神科药物的确起效期较长。抗抑郁的药2、3个星期才起效很正常,起效以后缓解也是逐渐的。很多患者根本等不到起效就停了,然后说没效果,这……真是百口莫辩。
当然也有认真吃药但是效果不明显的。这很正常。同样是感冒,还有康泰克、白加黑好多种呢。精神疾病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吃康泰克杠杠的,有的人就得吃白加黑。虽然这个比喻不太合适,但是同样抑郁症,的确不是别人吃了好的药就适合你吃。所以,效果不好要去看医生换药。再牛的医生,都会说效果不明显来找我换药。有的人就不去了,然后说精神科药没用。这……真是百口莫辩。
5.跟地方医院、医生水平有关。
这个……我就不知道和精神科有什么关系了。不哪个科室都一样么?
总结一下,精神科和躯体疾病科室是一样的,精神科会遇到的使劲开药、误诊、副作用等等,其他科室也一样。精神科不特殊。但药起效时间较长是的确的,而且疾病的特性会让患者更不信任医院也是正常的。但正常人也用患者的眼光来看精神科就是一个悲哀了。明明可以好了就高高兴兴的病,非不去好好治,结果搞得家里鸡飞狗跳生活痛苦不堪的人还真不少。哎。显示全部可能要扯远一点换个角度看问题,我觉得上面的这些问题在医疗中十分常见,只是放到精神疾病这一块很突出,很值得特别研讨一下。主要问题在于:医生和患者看待患者病情的角度完全不一样,而这种矛盾非常难以调和
当一种疾病没有『非常有效』的疗法(即不是),当医生和患者之间间隔了巨大的知识鸿沟,医患各方会采用什么样的行动?最后的结果会是怎么样?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医疗行为中基本问题之一,在精神疾病中更甚。中国恶劣的医患关系又进一步改变了上面的博弈情况;这个暂时不说。
抑郁症的那些特点影响了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就诊行为呢?
较强的自我恢复性:会有数量不少的一部分人在数月内自愈,而且不再发。当然还有一部分反复的,难治的,非常严重包括自杀等等。整个疾病谱就出现了非常极端的两种情况。
病情波动反复,疗效不佳:这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对于轻中度患者,药物可能和安慰剂一样效果;始终有一部分人对治疗毫无反应。发现抗抑郁药半个世纪过去了,相关的Trials数量可以排上榜了,但是依然没有开发出革命性的新药,反而有数个大药厂决定停止相关研发。再加上要求病人长期服用,依从性很难得到。
诊断非客观:主要根据病史,从纯行为的角度来诊断;相关量表在受训医生中信度还算可以,但是和其他疾病比起来可就差远了。如果说在A处诊断抑郁B处诊断双相C处诊断没病,病人相信谁呢?
从医生角度是怎么看抑郁治疗的呢?统计下来抗抑郁药还总比安慰剂强,(对于自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吃药吧。要是这个不行给你换一种,坚持两个月有效就OK。
But .... 病人可能是这么想的:这医生说的可不可靠啊,因隔壁xx吃了药完全没效果啊/xx没吃药每天坚持跑步就好了啊/xx说xx医学有用啊/xx说吃了药会变傻啊...
#@ ×&%¥ 压根思维没在一个方向啊,说好的医患一条心呢???
医生群体基本的立场是科学性,然而医学科学中仍然包含了大量不确定性,精神疾病更加放大了这种不确定性,而许多患者在意的是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理性vs非理性的矛盾,很难调和吧?容易提出也难办到的方案就是加深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要让医生理解病人的非理性选择从而改进方法让病人接受理性的方案,病人需要认识到哪些是真正有用,而哪些非理性选择可能是有害的。此话题太大不表了
回到题目的问题上。
3,药物副作用:抗抑郁药会带来对健康(包括智力)的长期损害。
曾经查文献写了一个但接近完成时草稿丢失,非常遗憾。对抑郁药物的研究相当丰富,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抗抑郁药能对患者的认知能力、智力等等造成损害,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恰恰相反,有牛毛般的文献表明,抑郁症本身会对人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患病期就不说了因为D诊断标准里本身就包含了一条认知损害的表现,还有研究认为远期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损害。抗抑郁药有一些明显的躯体性-植物神经的副作用,绝大部分是消化道反应(恶心,便秘之类)。综上,为了担心很可能不存在的『智力损害』而不服用药物是非常不明智的。对此的不信任及恐惧情绪反而可能是抑郁症本身引发的
4,效果不佳:按医生要求长期服药,没有明显改善。
可以在就诊时给患者『洗脑』,大幅度纠正观念。承载心灵的器官是大脑,没有单纯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不过是一种『大脑疾病』罢了。甚至可以拿Alzheimer's和抑郁症做比方,都是病因不明的大脑疾病,都是慢性病需要坚持服药,经常复诊。5分看医生和药物,还有5分看患者,成功的传达观念,鼓励患者坚持也是成功治疗的一部分。
问题 1,诊断不清 2,治疗体验差 5,跟医院和医生水平有关。 这还牵涉到诸如医疗资源分配等问题,个人立场不表也罢。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公务员
  • 教师资格
  • 司法考试
  • 幼师资格
  • 美国律师
  • 企业法律顾问
  • 专科
  • 本科及以上
  • 专科以下
  • 五年以上
  • 三到五年
  • 三年以下
  • 零基础

网上报名

热门信息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