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眼镜验光员新闻  >  【验光师培训】裂隙灯显微镜应用

【验光师培训】裂隙灯显微镜应用

[2018-05-04 12:03:07] 浏览量:112 来源:

验光师培训

裂隙灯显微镜的构造

各种裂隙灯显微的构造虽不完全相同,但主要构造可分为裂隙灯系统和显微镜系统两部分。

(一)裂隙灯系统 包括光源、集光透镜、光栏盘、滤光片、投射透镜、反射镜或三棱镜。

1.光源 为6伏30瓦的钨卤素灯,由钨丝螺旋构成杆形灯丝。正确的灯丝位置是获得清晰裂隙光的关键。

2.集光透镜 由两个平凸透镜以凸面相对组成。通过集光透镜使灯丝的象集中于投射镜上。

3.光栏盘 位于集光透镜与投射镜之间,盘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通过圆孔可产生分别为O.2,2,3,5毫米的照射区。由控制螺旋调节,可得到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裂隙或小孔。

4.滤光片 有无赤滤片、钴蓝滤片、减光片及减温片等,装在一可以转动的圆盘上,以便拨动更换。

5.投射透镜 由集光透镜发出的灯丝象集中于投射镜上,再经过投射镜发出,可得到更为明亮而集中的光线。

6.反射镜或三棱镜 根据不同类型的裂隙灯可分别选用反射镜或三棱镜。因现代的裂隙灯的照明系统的长轴绝大多数与被检眼的眼轴是垂直的,所以必须使用反射镜或三棱镜才能使垂直的光线转向,投入被检眼。

显微镜系统 双目立体显微镜由物镜,转象棱镜及目镜组成。变换放大倍率多可自动调节。两个目镜均有调节圈可适应检查者的不同屈光状态。瞳孔距离也可随意调节。

目前我国已有多种型号的裂隙灯显微镜。除一般台式裂隙灯显微镜外,还有轻便、手持裂隙灯。除应用于眼科一般临床外,尚可便于会诊或卧位检查之用。也可适用于农村、工矿基层医疗单位及野战医院。

裂隙灯显微镜的原理

裂隙灯显微镜的原理即是集中光线的充分利用。光线由强而集中的光源发出后,通过成组的集光镜的投射,在焦点处光线高度集中。当此集中的光线经过眼的结构时,仅光线通过处的组织被照亮,其被照亮的部位与光线断面的大小和形状恰相符合,而被照处与其周围黑暗处有明显的对比。这种现象和下列现象相似;如阳光经过小隙射入暗室,在光线通过处的浮尘因被照射而见其悬浮于空气之中。此种现象名为Tyndall现象。超暗显微镜即利用此现象以查见混悬的胶质微粒,即以极强的光线照射,光线的方向与显微镜的轴垂直,则被检查物的每个胶质微粒均可分散一些光线,在接目镜成象的平面上形成一光线折射的盘象。

因此使原来不能查见的微粒,借光度之增强与光线折射所形成较大之象以及黑暗背景的对比而被查见.

以裂隙灯投躬.强光入眼,其效果与上述情形相似。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透明组织实际上是胶质,因之可以表现不同程度的Tyndall现象。在病理状态时,此种现象特别明显。更由于光线的折射现象及光学方法增大物象,则可利用较低倍的显微镜而查见精细的结构。用普通显微镜检查细胞结构时必须高倍放大,而用裂隙灯显微镜仅放大22倍即可见到房水内的游走细胞。此外,眼部屈光间质具有其特殊的光学性质,除了应用集中焦点光线以外,尚可利用分散光线、后方反射光线、镜面反射光线或各种光线合并应用以进行检查。例如,利用镜面反射光线以研究角膜表面和晶状体表面的镜面反射带,是其他照明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照相的基本方法

光在传播时,由于介质的屈光指数、光密度、吸收光谱等差异,可产生折射、反射、全反射、弥射、绕射等现象,使其强度、色调、偏振性、相位发生变化。人眼不能分辨光的偏振和相位的变化,但能分辨光的振幅(强弱)和波长(色调)变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是利用光在眼各种组织中传播时的差异来发现病变,并按照其各自的特点给予定性的,因此,应用裂隙灯的技术,实际上就是一个用光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弥漫光照明法 用来检查角膜、结膜、泪阜、泪点、眼睑皮肤、睑缘、睫毛,可对整个眼部的表面有一个粗略但较的印象。将光斑开至大,将灯柱反射镜下的毛玻璃移入光路,使照明光更加均匀柔和。为了避免角膜上的反光点影响观察,可将裂隙灯灯架左右移动。在照相时,用低倍镜取景时,注意使角膜上的反光斑离开要观察的区域。由于经过显微镜后取镜范围受限制,好用接圈和半身镜直接加接照相机镜头和机身,拍摄效果无论在景深、分辨力、宽容度和视野方面,都较经显微镜物镜拍摄满意。

(二)直接焦点照明法裂隙灯光源发出的光束将裂隙刀片经成像镜、反射镜后,在显微镜物镜的工作距离上结成像。根据需要,可调节光阑,形成直径为8、5、3、2、0.2mm的圆形光斑,或调节裂隙刀片间距,形成O~8mm宽的光隙。为了保证显微镜的物镜工作距离与裂隙焦点重合,出厂时已调定,但如观察者有屈光不正、或观察者为正视眼而目镜视度不在零位,则物体看得清晰时裂隙焦点却不同步,故应在使用前调节好目镜视度。

裂隙宽度为1.0~1.5mm间称为宽光带,它映在角陵上可形成一有六令界面钓三维空间。

在全黑的暗房中,用O.2mm直径光斑照射前房,在瞳孔的背景下,房水内的蛋白成份或游走细胞可因丁铎尔现象而呈浅灰色,称为房水闪辉现象。由于光束在焦点前后成圆锥形,故也称为圆锥光照射。

窄光带在透明组织中可显示组织层次,在投射至虹膜、视网膜、视盘或前房角等不透光组织上时,可勾划出表面的轮廓,对诊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间接光照明法或称近侧照明法。将光带投照在要观察的目标近侧的组织上,利用这些组织发出的弥射光去间接照明所要观察的目标.常用来检查虹膜组织有无萎缩、判断隆起物是实质性还是囊性、映出嵌落在角膜缘后的异物、透现房角镜下的小梁

网或巩膜带、视网膜表面的膜形成等。

应用这种照明法,应先松开裂隙灯柱后的螺丝,使灯柱左右旋转,以使光投照与显微镜光轴不重合。

照相时应注意间接照明的亮度要比直接照明处低得多,应按间接照明处的亮度选择曝光量,否则必将产生曝光不足的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的应用技术

在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之前,必须深入了解病人病史,并进行一般临床检查。检查时,应尽量使患者舒适,头部妥为固定在颌架上。先把检查仪器调整好,以避免不必要的强光照眼。

在使用眼药膏后易在角膜表面粘着一层油剂,在滴表面麻醉剂后角膜上皮可发生变化,切勿诊断为病理改变。检查前房和虹膜,在散瞳后不便观察,而检查晶状体、玻璃体和眼底则必须散瞳。所以散瞳药的使用应在检查之前考虑好。

一般使光线来自颞侧,与显微镜成-40度角。在照射不同部位和深度的结构时,如前房角、玻璃体或眼底等,则需要改变角度,有时也可使患者转动眼球以协助之。常使被检者注视视标,或嘱其注视显微镜,但不应使患者向光线注视。

在检查时,医师两肘固定在检查台上,左手用以调整裂隙灯的位置,右手用以调节裂隙投射光线与显微镜的共同转动把柄或显微镜的精细调节螺旋。在必要时可用左手轻轻撑开患者的被检眼。

验光的裂隙灯检查

应当进行的眼睑及眼前段裂隙灯检查。应检查眼睑有没有明显的睑缘炎及睑板腺炎;应当评估泪河情况以了解泪水缺乏;应当检查结膜,特别寻找可能引起显微角膜板层切开刀负压吸引问题的结膜瘢痕;应评估角膜表面异常如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和点状上皮糜烂。屈光手术前应当查出是否有明显的睑缘炎、睑板腺炎以及干眼综合征,它们与术后不适感增加及视力下降有关。要求仔细检查是否有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dystrophy),因为其存在可增加LASIK术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危险。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患者不是LASIK的合适对象,他们或许更适合于PRK。还要发现是否有圆锥角膜体征,如角膜变薄、变陡。一般地,圆锥角膜是屈光手术的禁忌证(参见基质内角膜环片段的其他潜在应用)。应仔细检查角膜内皮,寻找有无角膜滴状、Fuchs及其他营养不良。一般认为角膜水肿是屈光手术的禁忌证。

应当检查前房、虹膜以及晶状体。浅前房或许是某些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禁忌证。未散瞳及散瞳下细致的晶状体透明度检查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超过50岁的患者。应告知有尚未影响视力的轻度晶状体改变的患者,其晶状体的改变以及将来这

些改变会更加显著,但与屈光手术无关。有中度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白内障摘除也许是好的屈光手术形式。应告诉患者,假如他们此时做屈光手术,在将来白内障手术时可能发生显著的屈光误差。一些医生提供给患者术前屈光状态和角膜曲率计测量的记录,以及所做激光消融量、术后屈光状态。这些资料,应该有助干提高将来某个时期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的性。

虹膜在裂隙灯下的组织特点

虹膜在裂隙灯下虹膜为一较复杂组织,就象指纹一样,每人具有不同特点。主要不同是颜色、表面陷凹之数目、分布、大小和深浅、瞳孔缘部色素突出的多少、瞳孔区与睫状区的排列以及虹膜色素痣等,因而形成各种不同形象。所以用裂隙灯检查眼部,随时皆可发现特殊形态。

用直接焦点照明法,对虹膜表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可以看得十分详细,例如当虹膜发炎时,组织纹理和色素都要出现模糊不清,甚至褪色;当炎症过后可能发生萎缩,使虹膜组织变薄,色素脱失以及虹膜后粘连等。临床上要注意永存瞳孔膜与晶状体前囊星状色素沉着,两者都系先天异常,并非虹膜睫状体炎后遗症,这种异常在正常眼发生率可达20%。对虹膜色素痣疑有恶性变可能时,应慎密观察,随时照像或画出形状,测出大小,以备参考。

虹膜实质是富有神经和血管的。其中神经组织是不能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到的,血管也看不见,但在有虹膜发炎、萎缩、血管扩张或新生血管时,血管组织就可以看清了。

使用间接照明法,可以把瞳孔括约肌、虹膜出血、或囊肿,明显地投照出来,但在棕色虹膜、.色素丰富者,瞳孔括约肌不易看见。使用由晶状体后囊反射回来的光线,对虹膜进行投照检查时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虹膜孔及虹膜后层断裂。此外如虹膜上有细小异物,根部解离,炎性结节等都可观察得十分清楚。

裂隙灯显微镜下的晶状体检查

晶状体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是确定有无白内障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晶状体本身构造较复杂,故首先应对晶状体在裂隙灯下的正常情况彻底了解,方可不致造成误诊。由于晶状体纤维的不断增长,晶状体的正常构造是随着人的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晶状体前囊在窄光下是分层的,还有其他副光带出现在皮质和成人核之间,每因情况复杂易于在临床上造成误诊,现把基本情况介绍于下。

检查前先散瞳,这样可看清楚晶状体周边部的改变。为了能了解到混浊变化的位置,应先使用宽光对不同焦点进行观察,同时也应使用镜面反光带照明法。在做进一步检查时,还必得应用窄光形成光学切面。这样对晶状体缝、晶状体裂隙灯下各个光带

(不衔接面)等都能看得清楚。

通过裂隙灯窄光、直接焦点定位,由前向后,成年人透明晶状体的光学切面上,所出现的各光带如下:前囊、前皮质、前成人核、前婴儿核、前核、前及后胚胎核、后核、后婴儿核、后成人核、后皮质和后囊。所有各层光带因年龄关系在一个晶状体内不一定都能见到,但前、后光带成人核和婴儿核,一般是可以看见的。

核:由中央空隙和由前边以正Y、后边以倒Y为界的两个半月形光带所构成。在可能情况下,如对新生儿进行裂隙灯检查,就可发现Y字形缝合几乎就在囊皮下。中央空隙是胎生3个月前所形成的部分,也就是晶状体早生成的部分,名胚胎核。核的其他部分也都是在出生前形成的。

婴儿核和成人核:婴儿核是由出生前至青春期所形成,检查时常不明显;成人核则是从青春期至成年期(35岁)所形成,以后逐渐发展。从光学切面上看,成人核表面不很光滑,有时表面有空泡,起伏不平。

皮质:是位于前囊下透明间隔下的晶状体质,是晶状体最后形成的部分,厚度随年龄不同而有改变。在20岁的青年人,皮质约为核的1/4厚,而在70岁高龄的老人,皮质约等于核的一半厚,这是由于晶状体纤维不断增生的结果。

晶状体囊,用一般检查方法,是不能把它分辨出为一独立组织的。但在使用窄光直接焦点照明法时,由于光带的出现,可以把它与囊下组织分开。如果使用镜面反光带照明法,在晶状体前后囊均可出现一种有光泽的,表面粗糙不平,状如粗面皮革的所谓鲨革(shagreen)状。在前囊是由于晶状体前囊表面、晶状体上皮和晶状体纤维之间的起伏不平所形成的多数小反射面所致。在后囊则系由晶状体后囊和晶状体纤维之间起伏不平,所形成的多数小反射面所致。

在晶状体前囊表面常有棕的星状细胞沉着,这是一种具有几个突起的色素细胞。有时是单一,也有时是多数。由于裂隙灯的使用,发现有很多的正常人具有这种改变。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上报名

热门信息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