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家长需要的早教误解
1.“早教伤害”论
一些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认为宝宝的大脑嫩得像豆腐,承受不住外界的大量信息,担心早期教育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只是人们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依据。真正的科学早期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反而能促进大脑的发达和身体的健康。
.婴幼儿的学习潜力非常之大。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婴儿出生时,脑的神经细胞已接近成人水平,约有140亿个。按照现代神经科学的理论,我们大脑中的140亿个神经细胞,而利用的仅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潜力非常之大,有科学家估计,通常寿命的人,只利用了他的实际智力潜在能力的四分之一。有的科学家估计得更少,只利用了潜在能力的5%。虽然估计的数字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我们人类未能充分开发大脑的“内部能源”。大脑实际上是一个装不满的知识仓库。因此,婴幼儿学习潜力非常之大,不用担心早教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和身体。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把他放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什么也不让他去学,那么他只能长成一个白痴,而白痴也不可能“长命百岁”。
第二.婴幼儿对不科学的早期教育,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婴幼儿用脑不是外部压力起主导作用,而是他本能的好奇、兴趣、精神生活的追求决定的。外部的信息一旦超过他的负荷,或者枯燥乏味,他会立刻关闭“注意”的门户。你要教,他会跑;你再教,他只好打呵欠;你硬是教,他立刻睡着了,把自己彻底保护起来,我们只好叹气,咳!真没出息。
第三.事实也证明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也是有利的。有资料表明,美国研究人员曾对549名天才儿童做了37项,2200次的精密身体测量,结果显示这些儿童不仅在身高与体重上较优于常态儿童,而且在各种生理品质上也有此种趋势。例如,他们的肺活量、握力、臂部、腰部及肩部各种宽度都比常态儿童要好。其实,“早教不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这一观点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因为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父母肯定会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
2“顺其发展”论
有一位母亲说:“我只要孩子的身体好至于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我不会有意识地去做,还是让他顺其自然地发展。”持这种观点的父母还真不少,有些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也许认为有意识的早期教育是有悖于自然规律的,而让孩子顺其发展才是合乎他成长规律的。
我们首先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单从植物的生长来看,就足以说明问题。要想庄稼长得好,必须对它精心育秧,及时锄草、施肥,消灭病虫害。连农民都知道不能让植物所谓的顺其生长,何况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婴幼儿呢!如果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缺乏有意义、有目的精神生活去培养和开发孩子的能力及潜能,以所谓的“顺其发展”来对待孩子宝贵的童年,实际上就会导致“放任自流”。如果是这样将会给孩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都不为过分的语言。
因为所谓的“顺其发展”直接影响了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所谓潜能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6岁以前,失去了科学的丰富多彩的外界信息的刺激,而是让他“顺其发展”,从生命学的角度来讲,那么,他的脑神经元就会被闲置;如果你再不去开发它,那么,他的脑神经元就长期休眠,与世长辞了,以后再也发挥不出功能来了。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中学生一不吃“金思力”,二不吃人参补品,却能强学博记,?而有些学生吃了不少的增强记忆力补品,也下了苦功夫去学习,却记不住英语单词和计算公式?我想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前者在婴幼儿时期;其记忆力的潜能得到了有意识的开发;而后者是在“顺其发展”的环境中自然成长,其记忆力的潜能缺乏科学的早期开始所致。
另外,所谓“顺其发展”将会错过教育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对于蒙童未开的婴幼儿,他接受启蒙教育的关键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6岁以前。如果在这个教育的关键期,让孩子“顺其发展”,本来能够抓住事半功倍的大好时机,却不知不觉地错过,一去不复返,这不能不说是终身的遗憾。
因此,我们的父母千万不要盲目地坚持“顺其发展”的观念,要知道“顺其发展”往往会导致“放任自流”,而“放任自流”比溺爱、娇惯孩子更糟糕。
3.“遗传天赋”论
有许多人认为孩子智能的高低,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孩子聪明是因为他天赋好的缘故。
要说遗传当然有遗传。妈妈是大眼睛,孩子多半是大眼睛;爸爸是高个子,孩子多半也是高个子,这只是家庭在生理上的近亲遗传。那么还有一种遗传,就是人类的社会遗传,它使我们每个人都积淀了人类社会从类人猿到原始人,到现代人所经过亿万年演变进化所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这个人类社会的大遗传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人类的婴儿个个都潜藏着人类社会历代相传至今的巨大潜能和智慧。显然家庭的近亲遗传与人类社会的大遗传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那么,孩子在后天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是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音乐家的孩子容易成为音乐家,学者的孩子容易成为学者,这是由于孩子从小生活在音乐和学习的环境中的缘故。只从遗传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是错误的。孩子天天听、天天看就会受到影响,引起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入迷,自然也就有了成为音乐家和学者的基础了。
说到天赋的问题,客观讲人的天赋是有不同的。我非常赞同老卡尔-威特对于天赋的一个推断。他说:假如把天赋优良的定为100度;较好的定为80度;一般的定为60度。如果三者都享有同样的优良教育,那么他们的潜能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100度、80度和60度。显然在同一教育背景里,天赋是决定孩子命运的首要条件。但是,今天的孩子由于各自的环境不同,不可能受到同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天赋虽有100度、80度、60度之分,但是,如果天赋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潜能只能发挥天赋100度的40%,即为40度;而天赋较好的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潜能却能发挥天赋80度的80%,即为64度;一般天赋的如果同样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潜能会发挥天赋60度的90%,即为54度。从这个推论中可以看出:天赋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才是决定人的命运之根本。
4.“早慧血统”论
有人认为:一个孩子聪明、早慧,是因为他父母或爷爷、奶奶是文化人,是知识分子,他们之间有着聪明、智慧的亲子血缘关系。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大误区。
不可否认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孩子,由于从小受到文明环境的影响,他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要优于一般家庭。如同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他们的父母80%是教师。他们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开蒙教育,在后续教育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超常发展的优势,成为“一代天骄。”但是,也有许多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发展平平,不及那些工人、农民家庭的孩子。一般家庭同样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好苗子。
台湾有一位普普通通的果农,叫钟淑家。她只读过高中,却培养了两位跳级考入台湾受众望的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她教子成功的事迹,轰动了整个台湾岛,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台湾人说:一个家庭能有一个孩子能考入台湾大学,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有两个孩子都能跳级考进台大,这在台湾算是一个“奇迹”。这位极普通的果农,她培养孩子的诀窍就是:她不相信果农的孩子将来就是果农,果农的孩子也可以成为科学家。为此,她用纯朴、真挚的母爱和含辛茹苦的劳作精神,培养了孩子刻苦读书的坚强意志。同时,她万般勤劳地挣钱,将孩子送到好的小学,优的中学去读书,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孩子在哪里读书,她就把家搬到哪里。她说:“我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她认为“小孩子的天职就是刻苦读书”、“穷人要想出头,只有靠孩子”。钟淑家这位普通的果农,正是用这种质朴、实用的教育方法,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台大。
钟淑家的事例说明了:孩子的成才,血统不是主要的,教育才是重要的。
5.“拔苗助长”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早期教育还有一个误区,认为早教是“拔苗助长”,是把晚餐的饭拿到早餐来吃,是急功近利,是摧残幼苗等等。其实这都是对早期教育的误解。所谓“拔苗助长”,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硬性地将幼苗拔起来,结果是苗长长了,根却断了。早期教育恰恰相反,它是按照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把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精神活动,通过生活中教,游戏中学,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生理和心理需要,是科学地养苗助长。试想:许多早慧儿童如果遭到“拔苗助长”的栽培,根早就断了,哪能还有后续教育的辉煌?
当然,我们是坚决反对那种不顾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其施以硬性、单调、小学式的教育方式,这种形式的教育才是摧残幼苗。
6.“江郎才尽”论
有位家长说她的儿子从小实施了早期教育,现在非常活泼、机灵,小小的年龄就显得很有才能,人见人爱。在高兴之余,不免担心起来。因为她常听人说,孩子小时候聪明,长大以后就会发展一般,出现所谓的“江郎才尽”的现象。她发出疑问:“江郎才尽”是不是与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有关?
江郎指的是南朝时期的江淹。他年轻时作的诗文很受当时文人的重视,大家称为“江郎”;年老时作的诗文大不如以前,当时人们就说他“才尽”了。以后人们常用“江郎才尽”比喻一个人的才气用完了,再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
在早期教育中,会产生一些知识面面广,智力超常的所谓“天才”,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早期教育只是人才的基础。无论多么聪慧的“天才”,如果在后续教育中,不能提供卓越的成长环境和条件,那么他也会变成普通的人。因为“天才”都是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结果。“天才”出现了所谓“江郎才尽”的现象,主要是后续教育营养不良所致。相反如果自己有的继续指导,加上本人又肯不断地努力学习,他的成长肯定会比其他孩子的优势要大得多。这方面的例子同样很多。“神童”刘俊杰就是一个明证。
刘俊杰是湖南省株洲市的一个学生,他母亲对他进行了科学的早教,4岁上小学三年级,9岁读高中,12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15岁在攻读硕士学位,18岁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收为博士研究生。这位“神童”从小聪慧,在后续教育中,一直都得到了众多的培养,加上他的不断努力,现在可想而知他的发展前景是多么的令人称羡。
困此,我们说:“江郎才尽”与早期教育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当然,有一种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就是人们对一些“天才”出于关注,过早过多地进行宣传报导,无形之中给他们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发展自己,但是出于社会的关心,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愿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也许他比所有的人都要强大,但现在却需要应付来自所有人的诘难,而此时他们只是在接受知识方面要优于同龄人,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创造阶段,这样在以后的竞争中,自然身心俱疲,容易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因此,在“天才”成长期,要少宣传,多保护,让他轻松自然地进入创造期。
7.“大器晚成”论
有许多家长虽然承认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也会提出另外一个置疑:难道有成就的人非要经过早期教育不可吗?如果是这样,那又怎样理解“大器晚成”呢?
的确,许多人是四、五十岁才出名,可谓“大器晚成”。如孔子是四十岁以后才开始发达;绘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到了晚年才一举成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大器”的“晚成”绝不是“晚做”,他同样在早期的经历中作过极大的努力;只不过是没有引起社会的注意。人们往往将社会对他的最终承认以为是他努力的开始,这是极其片面的。孔子从小学习礼仪,识字读书,少年时勤奋努力。齐白石的父亲本身就是位民间艺人,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学习绘画,种下了美育的种子。由于家境贫寒当了木匠,但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人早年毫无表现,希望到了晚年忽然成为“大器”,这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情。
课程信息:http://www.houxue.com/xuexiao/64351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上报名
新闻资讯
更多>>-
沈阳皇姑幼儿早教班
2015-03-21
-
沈阳婴幼儿全脑智力开发培训
2015-03-21
-
如何在关键期给予孩子最需要的教育?杰诺思右脑潜开发培训
2015-03-21
-
沈阳杰诺思专业早期教育
2015-03-23
-
沈阳右脑潜能开发科学训练
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