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就业创业新闻  >  培根中医:针刺手法量学的临床研究

培根中医:针刺手法量学的临床研究

[2018-09-26 15:00:37] 浏览量:106 来源:

培根中医

从疑难重症中选题,到临床实践中检验”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手法量学研究的全过程。

1、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为证实同一穴位采用不同量学手法是否有差异,石学敏院士从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比较,采用双盲法,观察对象为发病10天以内的中风住院病人,主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脑血栓形成患者。第1组30例,采用“醒脑开窍针灸法”的规范量学;第2组30例,仍采用“醒脑开窍针灸法”诸穴,但在操作上用传统手法。测定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血小板电泳、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7项指标。结果证实:同用“醒脑开窍”诸穴,规范量学手法与非规范量学手法,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后比较,在血液流变学、血脂 ( 项指标方面,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实验结果充分说明,治疗效果的好坏,不但与选穴、配方有关,而且与手法的差异有很大关系,证实针灸手法量学的提出和规范是十分重要的,印证了手法量学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2、治疗“胆石症”的临床试验。对102例经胆囊造影或“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的患者,取足厥阴肝经太冲、足少阳胆经阳陵泉、日月(右)5个穴位,每穴施捻转泻法1分钟,随着手法的实施,患者自觉右上腹有抽动感,特别对泥沙样结石,可在针灸3-7次后排石。曾对30例患者做针灸前后胆囊造影摄片观察,经采用大幅度、低频率的捻转泻法1分钟后,体位不变,立即摄片,可见胆囊影像模糊,提示胆囊收缩。继续施手法3分钟时拍片,可见胆囊体部一圆形结石移向胆囊颈部,临床效验和物理观察都有力地证明了采用捻转泻法的规范量学有助于加大胆汁排泄,促进欧狄氏括约肌扩张,促进胆石排出,这一发现对我们针灸治疗胆结石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3、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试验。对380例经心电图、心动超声、心脏监测系统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少阴心经郄门、足太阳膀胱经心俞、膈俞、任脉膻中几个穴位,采用捻转补法,施术3分钟,患者胸闷憋气、左肩臂刺痛感相应减轻,心电图观察,可见S-T段在原基础上有所恢复,T波波幅亦有增高,提示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耗氧状况有改善。
  4、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试验。对50例经脑电图、脑血流、微循环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反映在基底动脉方面的症候群,或因颈椎增生压迫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良者,取足少阳胆经风池、完骨、足太阳膀胱经天柱3对腧穴,每穴均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分钟,每日治疗2次,患者头晕、目眩、心烦、失眠等症状得到相应缓解,同时在施术过程中用XLJ-II型双导脑血流图分别描记施手法后即刻2小时、4小时、6小时的枕乳导联图形,可见波幅较针灸前增高,重搏波出现,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改善逐渐变小,至6小时衰减较为明显,提示针灸施术3分钟对脑供血改善的针灸效应能持续4-6小时,这一研究结果为临床开展脑血管病的针灸治疗提供了手法量学依据。
  5、治疗顽固性便秘共108例,取穴丰隆、左侧水道、左侧归来、左侧外水道、左侧外归来,均使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施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2次,有效率达95.6%,排便最短时间20分钟,最长3小时,绝大多数在1小时左右,临床效果卓著。
  上述观察证明了在疾病的针灸治疗中,施术时间与针灸作用的持续时间有其自身的、客观的、严密的规律性,充分地掌握这一规律,将极大地促进针灸研究的深入发展和针灸疗效的提高。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上报名

热门信息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