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就业创业新闻  >  针刺手法量学

针刺手法量学

[2018-11-21 19:51:14] 浏览量:315 来源:

培根中医

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在明辨虚实、确定穴位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法予以补泻的过程。由于各种针刺手法从性质上来讲,均属于机械性刺激,所以无论是补法还是泻法都涉及一个刺激量,即治疗剂量的问题。各种补泻手法在操作时采用多大的“剂量”,这是历代医家未能搞清的问题。施术者或据师承之法,或凭有限的经验来确定针刺的量,欠规范操作,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后学者难以掌握。作者在对古医籍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学手段,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理论。所谓针刺手法量学就是研究和确定针刺最佳治疗剂量的学问。作者首次对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进行了科学界定,改变了历代针刺忽视计量的状态,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从而使针刺治疗由定性的补泻上升到定量的水平。
  针灸作为物理刺激疗法,必然要涉及治疗剂量的问题。对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诸多方面的论述。尽管在“量”的描述上面还很模糊,甚至有些论述非常费解和不可思议,但却反映了手法量学的思想,体现了萌芽状态的量学观。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的手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针刺手法。据《灵枢·官能》记载,泻法用“切而转之”,补法为“微旋而徐推之”。至《标幽赋》始将捻转分左右而为补泻,即“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左转是指捻针时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转,为补法;右转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前,大指向后转为泻法。亦即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此为后世捻转补泻手法的重要概念。但在具体施行手法操作时,仍有许多迷惑之处。如“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究竟医生和病人成什么体位,医者用左手持针,右手持针,还是两手同时持针?故单纯规定大指前后捻转的方向而不限定其他条件是不够的。
  另外,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及用力轻重而分补泻,也缺乏具体的量学概念,致使操作者处于随意或茫然状态。尽管各种补泻手法都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行之有效的。然而由于各种针刺补泻手法几乎均无规范化的量学规定,令后学者难以正确掌握,补泻在于疑似之间,从而限制了针刺手法不断发展。有鉴于此,作者认为:针灸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科学的量学观。他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理论,首次对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开展相关研究,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上报名

热门信息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