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差距不是阅读而是读经典
孩子的差距不是阅读而是读经典
哲学家刘擎说“我们沉湎于大量的、丰富的、好玩的资讯,每个时间好像都是愉悦的,但是任何一种成长需要的是深长缓慢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关于读书,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买书的时候兴致勃勃,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但大部分都没翻阅过,或者读了几页就放弃。明白阅读的好处,却难以坚持或者读不下去,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经历;但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却可以“一读书就停不下来”,并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这种差别显然不能用简单的“懒惰”或者“自律”概括,事实上,它是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成长的孩童时期的,执教40年的语文教育家曹勇军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岁是关键时期。他建议:孩子们要在十岁告别浅薄阅读,否则就嫌晚了。而所谓阅读能力或者阅读经典能力的匮乏和欠缺或许是由于早期的阅读缺陷和不当的阅读习惯造成的。
整书阅读与阅读经典
在中国,很多孩子包括大人都缺乏“整书阅读”。关于整书阅读的意义,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教育大家叶圣陶曾就做了回答,“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读书的习惯怎么养得成?”
在其他西方国家,他们的孩子从来都不是局限于课文和教材学习,从小学开始,老师们就布置书单,让他们整本书阅读。只有在整书阅读下,才是唤起孩子热爱阅读的第一步。整书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关键是,现在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可选的书籍琳琅满目。在很多所谓的畅销书排行榜里,还藏着不少垃圾书,阅读这些书籍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毁掉孩子的阅读品味。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了:读书要读经典。何为经典呢?在《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里,意大利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理解这句话并不难,因为别人正在读的书,也许是大家都在读的畅销书,但是只有真正的经典才值得人反复阅读,且每读每新。
但是,并不是让孩子越早接触经典,越早去啃大部头就越好。阅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读很难的书,或者读到不符合自己心智的书,反而会造成阅读反感,甚至搞不好毁掉阅读兴趣。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正如有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小学就爱读《红楼梦》。总结来说,读经典固然没错,但要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读不下去的情况,那就不要强迫,可能这本书真的不适合他。过几年,他再读,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还有一点是,大人们在给孩子推书时,会喜欢说这部作品有多么优秀,但是很多时候,也容易吓着孩子。当孩子一旦并没有这种感受时,会陷入自我怀疑。总结来说,阅读要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
阅读氛围与自主自由阅读
有很多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否给孩子创造了良好阅读的环境?我们家长自身是否拥有阅读习惯和爱好?除了塑造阅读环境外,没有目的的自主自由阅读同样重要。有的大人,喜欢给孩子布置任务,但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不好的读书体验。有了任务,他可能无法真正享受阅读本身。
所谓自由自主阅读,就是没有压力的阅读,没有任务的阅读,没有课后练习的阅读,不需要考试的阅读;想读就读,不读就不读;想读漫画也可以,想读奇幻类的也可以,什么都可以;坐在马桶上读也可以。这样的阅读,恰恰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广泛阅读
一个孩子的阅读结构和类型的丰富性很重要。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被虚构类的童话故事吸引,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大人们就要适当干预,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类型的书籍。在美国,三年级的小朋友就开始阅读非虚构作品。在书本里了解真实的社会和世界,这有利于引发孩子对社会的思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哲学类、历史类、STEAM类、名人传记类...孩子们也要有所涉猎。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浩瀚的书籍和书目分类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总而言之,只有广泛且深入的阅读,我们的孩子才能拓宽眼界,才能在阅读里真正有所收获。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大人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阅读,不要觉得孩子们的书幼稚,你跟着读下来,会发现里面其实藏着很多智慧。其次,在阅读的过程里,我们还可以一边读一边和孩子一起讨论交流,这不仅让我们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能培养亲子关系。
一个从小热爱阅读的小孩,相信他未来会长成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眼里充满光的大人。
网上报名
新闻资讯
更多>>-
“英语听说还不会”就开始早期阅读,是拔苗助长吗?
2021-09-28
-
普通家长应该怎样做好孩子的英语启蒙?
2021-09-30
-
怎样更高效的备考KET?
2021-10-08
-
父母英语不好,怎么做家庭启蒙?
2021-10-21
-
12招教你如何给孩子选择读物!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