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解读老外眼中的中国民俗
关于“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早记载。
二月二,龙抬头,你准备好“吃龙鳞”、“扶龙须”、“熏小虫”了吗?对于民间来说这可是大日子,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对外汉语教师们趁着这春日来临的踏青时节,正好带上老外们一同游览风景名,品尝节日美食。
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大仓满小仓流”。老农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天文学者说,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仍然保持着从前的良好民俗习惯。在苏北地区,“二月二”清晨,农家人会用石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然后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天津人在这天喜欢做焖子来吃。民俗说,将近早春,人体里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国饮食的养生之功。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是用淀粉调水熬熟呈流质状,经冷却而成的。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焖子要用平底铛,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
站在文化的高度上 俯瞰对外汉语万象
民俗传说的由来是由各种现实的巧合联系在一起,再加上人们的想象,赋予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并怀有对生活美好的祝愿和期待。这种民俗渗透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是了解几千年来中国人生活习惯和文化的重要着眼点。老外们对于淳朴的民俗节日非常感兴趣,这是中国历史与别国文化差异的具体呈现,能让他们更加适应中国的生活和交流方式,理解不同文化国度的价值观,更加深刻地看待中西方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师教师们作为中国文化面对老外们的“人”,积累和培养丰富的民俗文化涵养是极为有益的一件事,从贴近生活的民俗中,不仅可以更加领悟的生活的真谛,改善各方面的日常生活事宜,而且作为生动详实的教学材料,让教老外学中文的过程更加游刃有余,充满乐趣。
体验教老外学中文的乐趣,欢迎参加朔博国际(英国City&Guilds成都中心)免费精彩专题讲座。
内容:“对外汉语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成为老外认可的汉语教师”
时间:每周三晚上19:00,周六下午13:30
请联系网站,了解详细的优惠课程信息~
优质、、便捷、省心
网上报名
新闻资讯
更多>>-
成都哪里有对外汉语的培训
2016-08-23
-
成都朔博专业对外汉语辅导
2016-08-23
-
朔博国际汉语培训班
2016-08-23
-
朔博国际
2016-08-23
-
成都汉语教师培训辅导
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