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幼儿智力开发新闻  >  家庭教育里的奖励陷阱

家庭教育里的奖励陷阱

[2017-02-06 15:10:26] 浏览量:191 来源:

博赞源大脑开发

人生苦短,我们总是容易困于生活,一边奔波,一边想着待来日一定过上如诗如画的生活。然而,就孩子教育这一项,已经搞得我们焦头烂额,诗和远方沉寂在始终年年似陀螺般的生活里。怎么样教育孩子?苦难教育?奖励教育?今天博赞源就说说奖励教育的陷阱。


孩子进步需要奖励,不过奖励是有学问的,很多父母发现,奖励的初期效果看似不错,可一段时间之后负面影响很大很大。我们一起来反思对孩子的奖励在哪儿出了问题,找到根源,走出这个误区。


每次开家长会,明明的妈妈都很注意看教室后面墙上的荣誉榜,看一看明明得了多少小贴画,因为贴画越多,表明自己的孩子表现越出色。这次她发现明明的贴画数没有保持班上。回到家里,她有点生气地问明明:“你这次贴画怎么少了那么多啊?”

乐乐这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他很沮丧,因为爸爸曾许诺,如果期末考试各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会奖励他去外地旅游。每次考试成绩好,爸爸都会有奖励的,从初的冰淇淋到现在的旅游。可是这次没戏了。

你可能对这些诸如贴画、星星、笑脸,或者是饼干、冰淇淋、电影、旅游等奖励形式非常熟悉,因为如今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这些奖励方式好像已经见惯不惊。孩子们常常不遵守纪律、常常很调皮、常常不用心读书,这种奖励方法好像常常很管用。

但是,父母和老师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代替孩子管理他们的行为。因为如果总是用贴画、旅游等外部的奖励方式来管理他们的行为,孩子就不会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所以,滥用奖励,就像一个美丽的陷阱,刚开始好像很有效,但慢慢地,越陷越深,最终将破坏孩子的道德自律,损害孩子和父母老师的关系,影响孩子内在的动机,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1.道德自律被破坏


“我要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小贴画。”

“我只有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才能外出旅游。”

道德自律,是指用自己的信念和理解来管理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一个有良好道德自律的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个人认为自己应该遵守纪律。这和老师是否在场,是否有贴画奖励没有关系。与之相反的是道德他律,即个人受他人的管理和控制。一个他律的人,只有在行为得到奖励,或不这么做,就会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时,才会遵守纪律。

乐乐从小到大,在爸爸的这种奖励机制下,努力为着各种各样诱人的奖励而学习。他的学习行为受到了父母的管理和控制,长此以往,他的学习动机更多是看重奖励,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对学习感兴趣,或者出于今后对社会的责任。而当没有奖励,或者奖励难于吸引自己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产生厌学。原因很简单,因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是父母或者老师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的孩子厌学,初次离开家的大学生难于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或者成年人工作没有主动性,容易自暴自弃等,这些和从小习惯受他人(父母老师)控制,即父母或者老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发展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关系。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这次小贴画少了很多,太丢人了!下次我要得到更多的小贴画。”


“这次数学只考了80分,真倒霉!我没办法外出旅游了。”

为什么明明的小贴画会少了很多呢?为什么乐乐的数学成绩没有考到95分呢?在现在越来越注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的社会上,明明的学校和乐乐的爸爸的奖励方式同样看重结果,以贴画多少和成绩好坏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情况。那么,自然而然,明明和乐乐也很难静下心来找其中的原因,只好以“丢人”或者“倒霉”来描述自己的“不幸”。

其实,明明小贴画少,主要是因为这学期连续几次嗓子发炎,说话费力,所以以前爱上课发言的明明很少发言了,而上课是否发言直接影响到小贴画的多少。乐乐呢,则是这学期换了数学老师,他很不适应,所以数学成绩下降。但是,这些奖励机制却忽视了具体原因。


3.关系被破坏

“妈妈只关心我小贴画多少,这次贴画少了,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这次外出旅游没戏了,而且肯定还要挨爸爸的骂,好害怕!”

明明和乐乐都会下意识地关心一个问题:妈妈或者爸爸是在乎我的小贴画/成绩还是在乎我呢?小贴画少了,妈妈生气;成绩没考好,要挨爸爸的骂。对孩子来讲,很容易认同这样的逻辑:只有贴画多,妈妈才喜欢我;只有成绩好,爸爸才爱我。本来应该单纯而真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有条件的关系,片面强化的奖励机制,损害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不仅如此,孩子会被训练得很功利,破坏了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对于有权利给我小贴画的人,我需要留下好的印象;对于有权利给我诱人奖励的人,我需要投其所好。

由于孩子的成就感是建立在这种外在奖励机制基础上,因此孩子缺乏真正的安全感。因为如果我贴画不多,老师会不喜欢我,妈妈会不爱我;如果我的成绩不够好,爸爸会不管我。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会生活在一种很多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恐惧之中:我必须做得好,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我做得不好,没有人会喜欢我,我将会失去所拥有的一切。

4.内部的动机被损害


“我要表现好,因为可以得到更多的小贴画。”


“我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这样才能去旅游。”

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做事情本身,奖励来自于你的内部。而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外部的奖励,奖励来自于他人。

乐乐爸爸设立的奖励机制,忽视了如何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是将孩子的注意力慢慢转变成:为了获得奖励而去学习。明明班上的奖励制度,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彼此欣赏和建造良好的品格和习惯,而是将孩子的注意力转变为:一切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小贴画。

教育孩子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是道德自律,还是他律?是独立做决定,还是依靠他人做决定?是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还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是真诚地关爱他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我们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时刻警惕从外部控制孩子的奖励陷阱,真诚地关心和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建立与孩子之间爱的关系中,帮助他们从经验中学习,向孩子传达对他们的兴趣、欣赏和尊重,这是培养孩子自律、自主、爱心的关键。在奖励教育的诸多形式中,夸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过,你会夸孩子吗?别老是“你真棒”,下表教你“花式夸法”,夸孩子要夸到点子上,才能有效果。



“你真聪明!”——家长惯用的评语。


上文讲到教育孩子要“正面激励”,并且要避开奖励陷阱。但是整天“宝宝真棒!”“宝宝太厉害了!”这么一味地夸,真的好吗?万一哪天没人夸了,孩子心里难道不会有落差?所以,夸孩子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


如何表达才是对孩子适用的夸奖方式呢?一起来看看这些基础的表达方式,夸孩子要夸到点上!

看完之后,给大家总结一下要点。


1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


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请联系网站,了解详细的优惠课程信息~
优质、、便捷、省心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智力开发
  • 记忆力开发
  • 潜能开发
  • 1-2
  • 3-4
  • 5-6
  • 幼儿舞蹈
  • 儿童故事
  • 动手动脑
  • 其他辅导

网上报名

热门信息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