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培训新闻  >  成人高考新闻  >  2024年云南成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

2024年云南成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

来源:

博联教育

    发表于:2024-07-26 16:20:10  

2024年云南成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教育中一般的问题。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一般性的问题,它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在联系,是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人的发展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教育必然是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接受前人的经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的活动,这些都是教育表现出来的人的认识活动,因此,教育又是认识现象。

  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教育学则要研究上述教育现象,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既有总的基本规律,也有局部、具体的规律。任何社会的教育都要受到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制约。这反映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问的本质联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不仪要适应人的发展,而且要促进人的发展,这反映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是教育进行和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又存在着相对具体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联系,表现具体的规律。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根据其方法、理论成熟的水平,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教育学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掺杂在一起,理论还不够成熟,方法是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早的教育文献。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传说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比西方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全书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等,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西方,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但它比我国的《学记》晚300多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都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问题作过不同程度的说明,其中有不少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形成为独立的学科。它说明人们对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有了较高的抽象和合乎规律的认识,教育学逐步地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的说明。

  1632年,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夸美纽斯本人被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资产阶级教育家的鼻祖。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这些教育思想,为以后教育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此后,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又出版了许多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如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录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沙皇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其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会了当时已相当发展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传统教育派”。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在他看来,“人们初的知识,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在学校中就要为学生“设置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据此,他提出“教育

  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主张,并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得到系统、详尽的论述。他所倡导的理论被称为“现代教育派”。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出现了一系列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论著。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些论著对其所体现的理论和论证方法,就其整体来说,至今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程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更好地理解我国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提高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目前,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相关政策。

  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学习教育学还可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和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学习了教育学,了解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及其应有的素养,这就有助于推动教师按照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的德、才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修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全/面提高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掌握教育规律,掌握一些教育技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难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使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由于时代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改革。要改革,必须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教育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只有学习了教育理论,才可能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规律,加以认识,从而更好地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概括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因此,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推动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产生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二)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三)更狭义的概念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可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来使用。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包含下列涵义: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的方向,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对于教育一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曾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内展”说和“外塑”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肯定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都把教育看作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因而在教育理论上,人们一般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永恒的范畴,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教育具有两大职能或作用: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级斗争的工具。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态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性。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总之,教育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又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自身的继承关系,也称教育的继承性。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存在着柑互作用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科学、文艺和宗教等。教育是以传递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它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经常是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介来实现的,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他社会意识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思想上,二是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对教育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观点就不同,有不同的人性论也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理论,自进化论产生以来,它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重要影响,人类学的发展使对教育的各种问题都有新的说明。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传递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就构成了教育内容,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每一变化也都会引起教育内容上的变化。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社会意识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组织。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政治改变了,然而某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还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起着一定阻碍作用。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上还会保留旧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并使用一些过时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另外,也有相反的情况。在旧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未被****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对新社会起着催生作用。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就已经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无产阶级把教育领域的斗争看作是****资本主义统治整个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它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教育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又不能把它夸大到绝/对的程度,否认或夸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都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在比较蜜蜂的活动和建筑师的工作时曾说过,蹩脚的建筑师与蜜蜂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建筑之前,要预先进行设计,确定目的。作为人类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按照一定目的进行的。不管教育者是否承认或是否明确,没有目的的教育实际是不存在的。这也是区别于自发影响的环境的标志。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规范,规定了教育工作的方向。

  在现实生产中还有一个概念——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从整个社会讲,受教育者身心应具备什么品质,这既是全社会的培养目标,又是这个社会的教育目的。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教育目的在某些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一个社会对受教育者有一个总要求,这个总要求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人的具体规格标准各不相同,这种在具体教育机构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通常被称之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一般分为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小学的培养目标、初中的培养目标、高中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根据专业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自始至终,全部教育工作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展开的。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师的选派,无不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理想的人才。检验教育工作是否成功也是看教育目的是否完全实现。因此,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周期很长,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工作,所以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并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动性,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只有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了教育目的,才能将教育目的转化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动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而对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沦依据。它的内容主要要有以下几点:

  (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是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加剧,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深,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达到顶点。它使一部分人的体力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使另一部分人的智力发展基础受到摧残。因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提高。这种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够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精神条件和可能,使劳动者有时问、有精力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从事多方面的活动有了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社会需要。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组织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也就是说,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要求工人不断流动,不断改变职能,适应劳动的不断变换,也要求工人必须多方面地发展。不但熟悉特殊的工业技术,还要掌握普遍的原理;不但要知道个别机器操作原理,还要懂得一般原理。还要求工人必须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会发明创造,革新技术。所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工人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生产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四)礼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完全实现。其主要原因是资水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逐步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他在《资本论》中说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仪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二、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首先,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对培养的人及其要求就提到什么程度。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生产斗争的工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是以自然经济和手工生产为主,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力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所以,培养劳动力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所以对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时,培养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就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知识经济,因此,培养人的知识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就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育口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是充肖政治斗争的工具,为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生产关系的形态,以所有制为根据,可以分为两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前一种生产关系中,教育是为劳动人民服务和培养人才;在后一种生产关系中,学校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培养人才。

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教育为社会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每个人有不同的禀赋,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学生当做一种可以任意塑造的材料,不考虑他的具体特点,只考虑社会的统一要求,就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个性的“标准件”,就会埋没大量的可造之才。著/名教育家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我们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中,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出“培养个性特长”的要求。

  四、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沦认为,确立教育日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足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代表性人物是卢梭。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他看到了当时社会反动、恶的一面,实际上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沦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括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门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在西方教育史/上,由于对个人与社会这一对关系有不同看法,有的更加重视个人的作用与地位,有的更加重视社会的作用与地位,他们往往把二者的关系看做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因而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就出现了对立的观点。也有的学者试图调和二者的关系(比如怀特),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此问题。我们认为,个人和社会既有相瓦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又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所以,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


云南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成考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TEL:0871-653 66386
详询微电:13354935036(张老师)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288号 德春电信商务大楼二楼204(小西门龟背立交桥旁、昆明移动大楼隔壁)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热门课程

  • 云南成人高考建筑工程技术

    询价

  • 云南成人高考

    询价

  • 云南昆明成人高考

    询价

  • 云南成人高考报名资料

    询价

  • 云南成人高考经管类专业简介

    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