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孩子前进的,孩子的兴趣、父母的坚持?
小时候,我们都背过据说是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好的老师。”也陆陆续续读过不少名人故事,描述他们是怎么由兴趣作为推动剂,成就出一个个旷世壮举。 所以长久以来,“兴趣”一词好像具有无上威力,而我们也大都有过兴趣来了,挡也挡不住,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手表抛进锅里当鸡蛋煎的经历。 但慢慢地,我们好像发现,单凭兴趣,好像也并不能解开那些千古不变的育儿难题: 就是因为我们动辄就拿兴趣说事儿,兴趣就像挡箭牌一样,屏蔽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所以,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能有一个新的认识,做什么才是对孩子兴趣好的支持;而当兴趣不再时,又可能是父母哪点没做到位? 兴趣并不决定人能否做好一件事 ☞01.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取决于这件事是否是你自己决定要去做的,比如一个沉睡了多年的高三学渣突然幡然醒悟,开始头悬梁锥刺股最终轻松跨入985,比如一个孩子对穿着裙子跳舞这件事痴迷不已,缠着你也给她报芭蕾班。 而这其实只满足了促成动机的个方面,即自主感(autonomy)”,简单说,就是有自己当老大,自己做决定的感觉。人很早就会有这种感觉了,比如8个月左右的孩子,我们会给他准备手指饼干,让他有自己喂自己吃东西的感觉,而现在的年轻爸妈在这一点上做得实在比我们的父辈强不少,我们遇事喜欢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鼓励他们做自己。 一切貌似风平浪静,不过用不了太长时间,父母们便开始面临一个新问题。你充分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尊重了他的兴趣,上了两节小提琴课,但很快,有他突然哭闹着说不想学了,这时你怎么办呢? 继续尊重孩子的意愿吗?恐怕这时家长们的心态就没这么潇洒了吧,更有“前瞻性”的父母可能开始忧虑,他说不学就不学,他说想学就学,那上学了怎么办?要是对数理化不感兴趣,怎么也学不好,还就不学了? 可见,光得到“自主感”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有持续做事情的动机。这时就要谈到第二种心理诉求——“胜任感” (competence)。 ☞02.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这种感觉通常有两种获取的途径,一种是从内获取,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厉害,有能力;还有一种从外部获取,像是别人点赞或者得奖。 比如一个孩子陪妈妈去超市购物,口算出营业员阿姨应该找妈妈多少钱,而被夸数学好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觉得数学特牛,从而获得“胜任感”。 现在我们重新来看刚才拉琴的例子。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定是被表扬声包围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拉着拉着,新鲜劲儿过去了,紧跟着的反而是枯燥的练习和背谱子,手型不对、拉错音更是常有的事。孩子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出现了畏难情绪。 其实这时孩子需要的是“胜任感”,可父母往往在揪着“自主感”不放,急于与他争辩。他们说的多的就是,“当初可是你自己想要拉的,怎么可以现在就打退堂鼓?学东西不坚持哪儿行?”但他们不知道,基本上,这话对孩子起不了作用。 那父母该怎么从“胜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教你小提琴,让他从你身上找到优越感,从而获取“胜任感”。同时你还可以接纳孩子沮丧的情绪,试着帮助他平衡“胜任感”。比如说,“宝宝,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拉小提琴有点难了,不像以前那样很有成就感了?那这样,以后练习曲子,我们搞个混搭。不要老练那些新曲子,也拉拉简单的,你练得熟的,或者你喜欢的曲子,找找自信。自信被加满的时候再去拉那些有点难度的曲子。”不光鼓励他“加油”,更要教他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帮他重新找回“胜任感”。 光有前两点,能不能就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积极投入了呢?还不够,人是社会动物,所以特别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这也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 ☞03.人大的需要是被需要 就拿我自己举例子吧,比如我每周写专栏,需要查海量的论文,有大量的思考,这是我喜欢干的事,因此我的“自主感”得到了满足。同时我是一个特别自恋又自信的人,我相信我有能力写出有质量的文章,而且常爸也不会给我出诸如“如何摆平婆媳大战”“养孩子,就是一场风淡云轻的旅行”这类我不擅长的难题,这样我的“胜任感”也得到了满足。 可是问题来了,假如我信心满满地写完一篇文章,可没有人喜欢读,每一篇的阅读量都很低的话,我就会开始怀疑我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纵使我使出了洪荒之力,也感觉不到周围人需要我,这时我的“需求感”就会严重不足,继而失去写文章的动力。 所以,当孩子告诉你他讨厌拉琴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是否认真地当过他的听众?有过由衷的赞美?还是他拉他的琴,我嗑着瓜子玩手机? 光谈兴趣不好使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似乎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和他本来的兴趣没什么关系。确实是这样,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学者认为“兴趣”只是一个切入点和催化剂,或者说是一个人成为某个领域大师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对某一领域有兴趣,也不一定就能成为该领域杰出的人,而想要在一个领域做到卓越,这个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热爱才行,这种高境界的驱动力叫做“Intrinsic
Regulation(纯内在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的来源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自主感,胜任感以及需要感。 所以,当孩子说对什么有兴趣的时候,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去鼓励; 同理,当他要选择放弃的时候,我们时间考虑的,不是想当然认为“他没兴趣了”,而是看看他的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比如你是不是忘记了倾听使他没有了“需求感”? 是不是没有让他独立练习让他丢失了“自主感”? 是不是只顾着抱怨没有与他一起解决问题帮助他重获“胜任感”? 这样的反思才是有质量的。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的很好,“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不要把什么都归结到“兴趣”二字上,多想想,作为父母,我们真正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请联系网站,了解详细的优惠课程信息~
优质、便捷、省心
网上报名
新闻资讯
更多>>-
郑州珠算文化,已纳入高考!教育界高度重视珠心算!
2017-03-22
-
输给日本,中国和日本对待珠心算的态度
2017-03-24
-
最强大脑第四季,速算对决超精彩
2017-03-27
-
这个美国最忌惮的中国人-黄旭华
2017-03-28
-
珠心算只能开发智力?
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