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景观行业将变成什么样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思考下景观市场的发展历史。它实在是太短了,短的没有形成一个行业周期,短的我们还没有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生活方式本身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一个没有多少文化遗产的新兴市场,上一代的从业者几乎凭空营造了这个行业。无论面对的业主是私企还是政府,我们的生产模式几乎只与商业挂钩,并希望尽可能快尽可能多的转化为财富,大量的项目机会鼓励着市场的无序。
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惴惴不安:无论是思维模式、设计手段、管理水平还是营销策略,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公司并不多。对行业现状不满的情绪也洋溢在我所认识的人群之中:业主、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和工程师。他们每天的吐槽也许可以环绕地球几周。在丛林时代的当下,我们只能被动的尾随不成熟的市场野蛮成长,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并非别人眼中的不可或缺。
但是转机也许到了。上一轮疯狂而缺乏反思的经济增长中,整个社会的商业成果与环境质量并不相称。唯 一值得的慰藉就是,十几年的暖春让大量的公司生存了下来,这里面肯定就孕育了变革的基因。
无论我们是处于什么位置,业主也好,管理者也好,设计师也好,对于变革的思考会迫使我们跳出当下,将眼光看的稍微长远一些。展望未来,总是希望为当下提供一些指引和信心也许就能更好的。
因为无论变好变坏,我们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下面是我们的观点:
1.市场形成初步的细分格局
强大的产业型公司开始形成市场占有率,小而美的公司制造高精尖的产品,其他中间型产品供应者将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
2.大公司的进化
大型的景观公司将成长为两个类型,一种是涵盖规划、建筑和景观的设计方案提供者,另一种则是覆盖设计、施工和材料供应全产业链的承建单位,类似当下的总包单位的角色。总体上说,大型景观公司将以城市片区作为工作对象。
3.景观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将得到显著提高
专业实力将成为业主选择设计或施工单位的决定因素,依赖社会关系获取项目的机会将减少。
4.城市景观变成城市之间竞争的主战场
未来区域或城市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从城市核心竞争力发掘的角度,城市景观将成为政府的核心工作内容,所有的土地都会匹配整个城市的竞争战略,但十年内未必能够出现案例。另外这种模式下,大片区的景观解决方案不一定天然由景观从业者提供,相较而言规划和建筑专业会更有优势。
5.景观公司更多的介入商业运作流程
未来景观公司除了仅仅与业主讨论专业技术之外,会更多的与业主发展战略和具体项目的开发策略进行匹配。
6.景观公司知识结构多元化
景观设计公司的知识面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纵向上与产业链匹配,横向上更多跨界。新型的景观公司除了专业化之外,将具有更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景观设计必然需要从土地开发、项目运营等各个更上游更广阔的经济、政治、社会层面为设计寻找存在逻辑。
7.基于云端的设计体系诞生
云端将从三个层面为景观公司提供服务:海量的案例和素材,这方面云端医疗为所有智力服务型行业作出了范例;类bim的设计工作方式,bim的发展最终可能导致建筑和景观基于同一个作业平台进行工作;系统化和数据化的企业运营管理体系,云端会为设计公司提供所有的软件支持,并记录设计过程中的时间与动作。有了云端的支持,设计公司也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同时差异化的设计公司将因为长尾效应生存并更加多元化。
8.管理和营销水平的升级
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设计和服务,但良好的管理将保 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机会充足的情况下,管理的薄弱不会造成致命影响,但未来管理水平将成为大多数公司的瓶颈,另一方面,行业的营销也将告别过去落后的模式,发掘出更多的途径。
9.技术手段的升级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景观行业会得到产业升级的技术手段。产业链下端已经出现苗木类垂直电商,来自下游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率先完成;具有云端的管理和设计系统会被广泛应用;逼真模拟、所见即所得的技术将成为主要的设计表现手段,例如3d打印,可穿戴设备上的实景模拟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将改变整个行业的设计语言,模块化的混凝土材料、太阳能路面等成为标准配置。
10.将出现纯设计和咨询类上市公司
个人创业的门槛已经降低,而作为轻资产型的设计公司也将获得ipo的机会。
11.下游行业的垂直电商化
苗木市场的电商化将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会从技术上解决苗木质量标准等难题,并由此反推行业进步,当然,苗木行业的最终瓶颈还在于土地的私有化,这大概不是十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苗木垂直电商出现后,石材等其他材料的垂直电商还会远吗?
12.景观行业的设计基础理论有重大突破
某几位景观设计师将构建专业的理论基础体系,打破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乏味的设计语言,行业会形成一些具体的设计和建设标准,虽然个人执业资格制度能取代企业资质制度也是一个趋势,但十年内实现的机会不大。
13.对公共活动的参与度提高,出现公民设计师
设计师将更加关注社会生活,一些景观设计将逐渐走出设计公司成为公共事务,从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中将产生一批的设计师。详细案例可参考谢英俊和黄声远在台湾的建筑实践。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