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阅读做题重要提醒(考前务必看三遍)
1、记叙的归记叙,议论的归议论;记叙文看情感,议论文看观点;
2、先看文章再做题;不要盲信古怪的做题方法;不是学神,就不要尝试先看题再看文章的方法;
3、act阅读的文章和题目出得相对浅薄,切忌过度思考,切忌深思熟虑,熟练掌握educated guess大法;
4、优等考生(阅读28+)记忆做题,尽量不回看;中级考生(阅读27-)量力而行,务必回看;学神随意(阅读33+);
5、给行号题目,考查理解能力,务必回看;无行号题目,考查循证能力,记忆做题,尽量不回看;
6、文章阅读和题目解答的标准动作都要到位,不要盲目拼速度,欲速则不达;
7、一旦遇到长双文章,尽量放到 后一篇做;(学神随意)
8、不要等到 后再涂卡,一定要做一篇,紧接着涂卡,再继续做下一篇,再涂卡,以此循环;避免 后因没有时间,慌乱涂卡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时间分配策略
在此只讨论act阅读35分钟,完成3.5-篇,3.5+篇,4.0篇三种状态的考生,在时间上的分配策略,这也是绝大部分的考生水平。首先,我们重申一下act阅读总论第6条:文章阅读和题目解答的标准动作都要到位,不要盲目拼速度,欲速则不达。如果学生做不到规定时间内,单篇文章0-1个的错误率,就不要妄论提升速度,否则将适得其反。
act阅读速度定义
1、3.5-篇:32分钟,完成3.0篇文章(含涂卡时间),总错误率在2-3个, 后仅剩3分钟处理第四篇文章的考生;目标阅读分数:25-27分;
2、3.5+篇:28分钟,完成3.0篇文章(含涂卡时间),总错误率在2-3个, 后剩7分钟处理第四篇文章的考生;目标阅读分数:28-30分;
3、4.0篇:34分钟,完成4.0篇文章(含涂卡时间),总错误率在4-6个的考生;目标阅读分数:30-32分;
三种状态考生,“阅读加1分”的方法
1、3.5-篇 考生“阅读加1分”方法
后几天,狂练3分钟做3个带行号题目的能力,力争全对,或多错1个;20篇act文章练习起步。同时,根据3分钟做出3个题目的选项特征,去蒙剩下7个题目的选项;比如,如果3个题目,有两个是a,那么剩下的7个题目,就在bcd中任选一个,全选即可,但不太需要蒙a了;因为act每篇文章10个题目,是按照25-30%的选项概率出题的。
这个时间点,考生的具体做题顺序,应该早就固定下来了。注意,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是“4-2-3-1”的顺序,因为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如果学生备考充分,应该知道自己相对弱的一个题材是什么。 后几天,就用纸质版或电子版题目,专门刷这种题材的3分钟做题模式。
2、3.5+篇 考生“阅读加1分”方法
后几天,核心考虑是否要微调一下做文章的顺序。3.5+篇的考生与4.0篇的考生,其实就差了2分钟做题时间;而这两分钟,对于act阅读来说,通常要花2-3个月的大量泛读(500+篇杂志)才可能填平。
如果6月不是3.5+篇的考生 后一次考试,建议试一下把自己熟悉的一种题材放到 后做的考法。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做完前面的3篇文章,身心相对疲惫,如果第四篇再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一种题材,7分钟时间,也就固定在3.5+篇了;反之,如果第四篇是去做自己擅长的一种题材,7分钟的时间,奋力一搏,还是有机会变成4.0篇的。当然, 后的2-3个题,可能需要用educated guess大法解决。
如果6月是3.5+篇的考生 后一次考试,急等分数用,就不要冒险了。
3、4.0篇 考生“阅读加1分”方法
关键在于心态和题目取舍。
既然已经能完成4.0篇,就说明学生是百里挑一了。要知道,按照大数据计算,4.0篇的考生比例,绝不超过5%;即使是国内的几所公立中学的国际部,4.0篇的考生,通常也不超过该学校当届act总考生量的30%(某些把国际教育办成培训班的“”除外);而这些国际学校的生源,已经基本垄断了所在城市前10%的学生群体。
因此,4.0篇的考生,重要的是做到心态平和,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心里要有数,一套act阅读总会有3-4个不好做的题目,或者说,是出题人为了故意刁难人,拉开分数档次而挖的深坑;与其做了掉进去,不如不做或者用educated guess大法做。说白了,“爷不陪你玩了”。
后,再分享给大家两点提速的小窍门:
1、减少重读
解决正确率之后,act阅读的时间基本上是所有人的核心问题,而减少重读是第 一步压缩时间的方法。时间不够的直接解决方法就是减少重读,保 证读文章过程中所有段落只读一次,做题过程中少回文章找答 案,直接根据记住的信息选出答 案。能保 证这样的读文章效率之后,每篇时间一般至少能减少1/3。
2、跳读
学会跳读,并且是在保 证低重读率情况下的跳读。一般来说,act文章中往往有已表达了态度、观点后的举例就不是很重要的出题点。比如在act的说明文以及议论文的段落中经常出现的作者先给出自己的某个论点,接下来用几个并列的小事例进行论证,或者说是作者给出一个科学家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接下来给出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这些类型的论据、例子的篇幅虽很长,但最终都没细节出题部分,所以读到这些内容其实同学是可以选择跳读的。
其次文章中一般与文章主题不太相关的细枝末节内容往往不会出题,可以选择跳读。比如科学类文章中的教授,来自哪个实验室、培训中心、研究文章发表的刊物,获奖名称等,再比如说艺术类的文章中作者的生平故事细节,以及他的获得的奖项名称,作品具体名称等,基本不会考这种细节。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