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不但吸收了曲艺、戏曲和民歌的唱法,还吸取了来自西方的发声理论以及训练方法的精华。民族声乐艺术唱法、形体二者结合,同时拥有独 一无二的行腔韵味,与中国的审美观念十分相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韵味行腔,以帮助学生形成风格。
韵味是来自行腔的艺术风格,是在行腔中能够激起听众的艺术美感的特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傅雪漪曾说过,“韵味就是语言美(语调、感情语气、声韵、词意、文体)和旋律美(风格、装饰、吟揉、滑擞、吞吐、叫放、断连、顿挫、强弱、节奏、唱腔)通过‘凝律结想,神与物游’的意境美,以及洗炼且缜密、冲淡且含蓄的艺术手段互相结合得到的成果”。可是,韵味把握起来非常困难,民歌、歌剧和通俗唱法的风格和诠释方法各不相同。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多明戈能够传神地演唱《蝴蝶夫人》《茶花女》等歌曲,可是对于流行歌曲,男高音也只能扯嗓子“吼”,和“韵味”二字相差甚远,虽然音调很对,但就是缺乏那种韵味。
怎样才能拥有独特的行腔韵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语言特征。民歌来自于群众内心,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内心感情和愿望的直接的方式。民歌的风格特色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语言特点以及风俗人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行腔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称为抑扬,乐曲抑扬必须随着音乐旋律起伏变化。但是这样是不够的。任何一作品、一个乐段都有其特有的思想感情,都是随着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安排音乐的旋律变化,并在行腔之时给予适度的艺术夸张,以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艺术中,顿挫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技巧,是表达情感、揭示演唱神形的手段。
3.运用特殊声腔效果。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中,因为民族审美观念、民族音乐特点以及民族语言特点各不相同,所以逐渐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特殊声腔(滑腔、笑腔、哭腔)。演唱过程中,有了特殊声腔的运用,艺术效果可以极为丰富。
(二)润腔与风格
润腔是民族民间唱法、说唱、戏曲的演唱技巧,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1.真声对比。这种润腔多出现在陕北民歌中。比如陕北民歌中的曲目《蓝花花》,第 一句“蓝线线”的第二个“线”字,当混声延长至“2”时,突然转成了声,形成了鲜明的真声、声对比。这个特点是“”之处,也是这一歌曲的精华。
2.直音也是民歌中常见的特色之一。直音是在气息的支持下,比如《赶牲灵》,第 一句“哟”的四拍全是直音,独具一格。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前两拍直音、后两拍直音,再转小音波, 后转成大音波的唱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还可以保持直音风格。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