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菜单
中医医师
培训首页> 中医医师培训头条> 浅论中医科学性及其发展

浅论中医科学性及其发展

中医医师
发表时间:2017-11-08 1365人浏览

  作为我国的国粹 ,中医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到今天。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 ,由于中医理念与建立在生物化学基础上的西医不同 ,引发了人们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 ,甚至有人要把中医作为“伪科学”予以废除。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是否科学”,关系到中医能否健康完善与发展 ,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服务社会 ,本文试图对此作以探讨。1中医的科学属性 中医是否科学,有正、反两方面意见,涉及中医存、废问题。 反方认为中医不科学或是伪科学,甚至说中医是骗子,应该告别中医药,令其退出医药体制。还有观点认为,中医仅有10%的合理成分,其主体是不科学的。 对于科学的理解、定位也有争议,有的以西方唯科学主义为 标准,认为超出理性科学者即不科学。非理性科学、非正规科学、德性科学等哲学概念思辨,莫测高深,使人不明就里,其目的在于说明中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过去的知识,也是未来的知识。它建筑在古代中国哲学的土壤上,又要靠后现代科学充实它的躯体,但唯独不是现代的知识,因为它难以复制、难以共享。或者说,中医是隐性知识,主观色彩浓厚。阴阳五行学说常是一些人批判中医非科学性的依据。根据某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其他均不属科学的范畴[1]。据此有人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属古代哲学,自然谈不上科学,不具有科学性。 哲学反映的是自然界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具体 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是一切科学的科学[2],将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的看法本身就值得商榷。阴阳五行属哲学范畴,何以能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生命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强调协调复杂关系的阴阳五行学说自然得到中医学的青睐。在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自复杂性科学诞生之后,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研究者发现,医学研究的涉及面广,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中医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对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来说明复杂的人体和多变的疾病,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虽不完美,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整体观、辨证观带进了中医学,对中医总体的诊疗思路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现代医学也开始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表达医学的跨学科属性,探索协调机体复杂关系的新途径,现代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使西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古典的自然观更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3]。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科学”。近,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一词下的定义是:“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这一定义将自然科学、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均纳入科学的范畴,而中医学完全符合“科学”的基本要义[4]。 当然,中医的科学性不能仅停留在定义或概念上,还应看其是否能够揭示生命或疾病的实质并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比如,“阴平阳秘”,强调的是机体各项功能的协调平衡,以维持生命的健康态。“阴平阳秘”状态的消失意味着功能的失衡,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此作为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通过药物的偏性及相互间的协同作用纠偏归正,恢复平衡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生确实是由于机体内环境失衡引起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治疗手段也均是为了纠正这种失衡态,只不过现代医学更专注于器质性病变,这决定了其精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追求精、细、准,但容易只看局部,不看整体。而中医学更多地从宏观上把控,擅长功能性病变的研究,更关注各项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虽在性上存在不足,但可以将生命体的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达到整体的协调与平衡。两者虽存在差异,但均是对生命或疾病实质的揭示,均可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故均 属于科学的范畴。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理论建立在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上,含有一些不可以科学论是非的成分,这是中医学如何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并不影响中医科学性的成立。2 中医的未来 2.1坚持中医特色 当代中医药的发展在融入时代精神的同时,应突出并坚持 自身特色。中医特色是立足之本,放弃特色就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根基,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消亡。坚持中医特色首先要清楚什么样的特色需要坚持,继承、发扬或者是摒弃中医的哪些“特色”是成败的关键。2.2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 有人说,中西医结合发展到现在,既没有产生新技术,又没有产生新理论,且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抑或是人才培养模式,均质疑声一片。这样的结合还要不要再坚持下去?笔者以为,很多理论都是在实践与应用中被提炼出来的,目前在不少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疗法优势明显,这种临床上的应用就是一种新技术。有人说这只是单纯的疗效叠加,但这种叠加的结果并非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那么这“大于二”的部分就是中西医结合所独有的,当“大于二”的元素越积越多,理论自然会被提炼出来,并系统化。中西医结合受到的质疑多,说明人们已经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不足与偏差,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发现不足,才可能不断修正,不断进步。故在对待中西医结合的态度上,既不应砍伐杀虏,也不可揠苗助长,时间与宽容更有利于其健康的成长。2.3加强国际交流及与相关学科的互动 面对不同文化思维,语言境遇,民间习俗,中医研究应在多 个领域展开,逐步使得古今、中外文化得以兼融并蓄。中医界人士的变通之策,创新尝试,应认真总结、交流。操业于国外的中医,要符合当地政府法规、民俗好恶,然后灵活变通,才能扎根异域他乡,求得天时地利人和,谋得生存与发展。4机遇与挑战 传统文化均要受到新时代的冲击、检验和重塑,古代传统医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又都逐渐消亡或被现代医学所取代,唯有中医学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服务于社会,且突破地域限制,这是因为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及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所遇到的攻击、质疑和医疗市场的冲击便是挑战,但挑

  战与机遇往往并存。中医学融入中华文化深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需求面广、量大。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祖国医学的继承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 泽 东就指示弘扬祖国医学,发掘文化宝库。2004年,由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对中医学的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各个领域开展大型研究探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亦涉及中医药保护问题[5]。我国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含中医学多个项目[7-9]。近年来,又加大对中医古籍资源整理与开发的资助力度,希望能从流传至今的古医籍中发掘宝藏,为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支撑。 中医学从远古走来,常胜不衰,并将奔向未来。它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也必将铸有现代和未来的印记,无论是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还是西医与中医相结合,抑或是派生出新的学科或学派,中医学都必将在未来展示新的形象和风采。而中医学发展道路的曲折程度则与每一位中医学界人士所承载的态度、责任与投入密切相关。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的发生、发展和运用已历经数千年,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用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理所当然的属于科学,而且归属于应用科学。由于医学本身就与多个学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中医学也不例外,其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


温馨提示

个性定制课程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