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由篇 | 1.1 路由原理 1.1.1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 1.1.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1.3 路由器的转发模式 1.1.4 什么是路由协议 1.1.5 什么是路由表,路由表的构成 1.1.6 管理距离和度量值 1.1.7ARP 无故ARP 反向ARP 1.1.8 Cisco路由器的负载均衡方式 1.2 RIPng 1.2.1 RIPng的基本配置 1.2.2 RIPng的工作机制 1.2.2 RIPng的路由数据库 1.2.4 RIPng的定时器 1.2.5 RIPng的路由环路避免 1.2.6 RIPng和RIPv2的区别 1.2.7 RIPng的报文格式 1.2.8 RIPng的报文处理过程 1.3 距离矢量协议EIGRP 1.3.1 邻居的发现和故障的恢复 1.3.2 RTP可靠传输协议 1.3.3 DUAL算法和有限状态机 1.3.3 PDMs 协议无关模块 1.3.5 EIGRP的数据包类型 1.3.6 EIGRP的三张表 1.3.7 EIGRP的度量值计算 1.3.8 EIGRP的通告距离和可行距离 1.3.9 EIGRP的认证 1.3.10 EIGRP自动汇总和手工汇总 1.3.11 EIGRP的等价和非等价负载均衡 1.3.12 EIGRP的Offset-list偏移列表 1.4 路由控制 1.4.1 重分部和种子度量 1.4.2 Distribute-list分发列表 1.4.4通过修改管理距离来控制路由 1.4.4 Route-map 1.4.4 Prefix-list前缀列表 1.4.4 如何避免路由环路和次优路径 1.4.7 基于IGP路由的综合实验和Trouble-shooting | 1.5 IPv6 1.5.1 IPv6基础地址格式和分类 1.5.5 IPv6报文格式 1.5.3 IPv6扩展包头 1.5.4 IPv6的优势 1.5.5 IPv6的基本配置 1.5.6 IPv6的ACL和IPv6的prefix-list 1.5.7 ICMPv6 1.5.8 IPv6 NDP 邻居发现协议 1.5.9 IPv6地址的生命周期 1.5.10 IPv6的邻居状态及状态变迁 1.5.11 IPv6的RA消息 1.5.15 IPv6的ICMP的重定向消息和重定向过程 1.5.13 IPv6地址的无状态自动配置 1.5.14 IPv6地址的有状态自动配置 DHCPv6 1.5.15 IPv6地址的手工配置 1.5.16 IPv6的Path-MTU发现 1.5.17 IPv6的域名解析 1.5.18 IPv6的安全性和移动性 1.5.19 IPv4和IPv6的共存与过渡技术 1.6 链路状态协议OSPF 1.6.1 SPF算法 1.6.2 链路状态协议的结构 1.6.6 层次化的OSPF 1.6.6 LSA链路状态通告的生存时间 1.6.6 OSPF包类型及包头格式 1.6.6 OSPF的Router-id 1.6.7 OSPF的DR和BDR 1.6.8 OSPF的状态机 1.6.9 OSPF的网络类型 1.6.10 OSPF的LSA类型 1.6.11 OSPF的区域汇总和外部汇总 1.6.12 OSPF的特殊区域 1.6.16 OSPF的虚链路 1.6.16 OSPF的认证 1.6.16在OSPFv2的基础上,详解OSPFv6 1.6.16 OSPFv2和OSPFv6的头部报文差别和字段含义 1.6.17 OSPFv2和OSPFv6的Hello包差别 1.6.18详解OSPFv2和OSPFv6各类LSA的作用、分类及其洪泛范围 |
2. 交换篇 | 2.1 企业园区网的需求 2.1.1 SONA面向服务的网络体系结构 2.1.2 如何使用二层技术来解决企业网内部的问题 2.1.4 层次化的企业园区网络模型 2.1.4 多层交换技术 2.1.6 Cisco Catalyst 交换机产品线介绍 2.2 VLAN 2.2.1 二层网络中流量的多样性,引入VLAN技术的必要性 2.2.2 VLAN的实现 Local-VLAN和End2End-VLAN 2.2.4 VLAN的访问端口 2.2.4 VLAN的中继 DTP 2.2.6 Native-VLAN 2.2.6 VTP VTP-pruning 2.2.7 PVLAN 2.2.8 VLAN间的三层通信单臂路由和交换虚拟接口 2.2.9 进程交换、交换和思科转发(cef) 2.2.10 基于VLAN的Trouble-shooting 2.3 STP 2.3.1 透明网桥和网桥的转发机制 2.3.2 二层环路 2.3.3 生成树的作用和生成树的分类 2.3.4 IEEE802.1D、CST和PVST+ 2.3.5 BPDU帧格式、BPDU类型和PVST+的BPDU字段含义 2.3.6 Bridge-ID、Bridge-Priority和Extended system ID 2.3.7 Root Bridge和Root Bridge选举原则 2.3.8 PVST+的端口角色和端口状态 2.3.9 PVST+的根端口和端口的选举原则 2.3.10 PVST+加速收敛特性Port-fast、Uplink-fast、Backbone-fast 2.3.11 IEEE802.1w和Rapid-PVST 2.3.12 Rapid-PVST比PVST+的特性提升 2.3.13 Rapid-PVST的端口状态和端口角色 2.3.14 Rapid-PVST的BPDU字段含义 2.3.15 IEEE802.1s、MST 2.3.16 MST的实例和作用域 2.3.17 MST实现多域生成树 2.3.18 生成树的安全特性 BPDU-Guard、BPDU-Filter、Guard-Root、Guard-Loop、UDLD 2.3.19 基于生成树的Trouble-shooting | 2.4 Ethernet-Channel 2.4.1 Ethernet-Channel的标准PAgP和LACP 2.4.2 分别实现二层和三层Ethernet-channel 2.4.3 不同平台的Ethernet-Channel的负载均衡 2.4.4 基于Ethernet-Channel的Trouble-shooting 2.5 网关冗余技术 2.5.1 使用跳冗余技术实现企业园区网的高可用性 2.5.2 介绍HSRP 2.5.3 HSRP的网关角色和状态变迁 2.5.4 HSRP的性能优化优先级、、跟踪和加密 2.5.5 VRRP和GLBP的实现原理和特性 2.5.6 基于网关冗余技术的Trouble-shooting 2.6. 排障篇 2.6.1 Trouble-shooting的思路和佳解决方案 Trouble-shooting的内容已经融入路由篇和交换篇的平时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