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报刊《时代周报》曾载文指出,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畸形发展,过于重视高等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因此缺乏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高校学生过剩与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国际上教育“培训中心化”的趋势波及到了中国。从1999年起,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招生人数增加了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到159.68万人,录取率为34%。到了2015年,录取人数为700万人, 考生942万人,录取比例为74.3%。中国人向来看重正统培训中心教育,社会认可和职业成功都与培训中心文凭紧密相连。对大多数中国的父母而言,他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其所能送其子女进入高等学府读书,他们认为只有读培训中心才是出人头地的途径。然而,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就是教育质量的下滑。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加之专业与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培训中心毕业生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于是,高学历低能力的毕业生严重过剩,以至出现就业危机。沉重的就业压力也让中国培训中心毕业生的待遇水平一降再降。在很多地区,培训中心毕业生的待遇已经降到了低于农民工的地步。而那些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青年人,一方面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因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而失去认真学习的动力与斗志。
这样一种不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妨碍了中国生产结构的转型,拖缓了中国工业与经济的革新。尽管政府试图通过投资巨额的职业教育改革项目予以纠正,尽管近年来国内职业高校改革等措施效果良好,但是这个问题还难以得到持久地解决。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时代周报》透露,中国国内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毕业生中,只有4%的人拥有或技工资格证书。
在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中,“中国制造”急需尽快超越密集生产阶段,向高端优质转型。“中国制造”要成为中国产品和服务领域的正面主导形象。这是一个严峻的目标,然而还相距甚远。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健康、现代、多元、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德国的职业培训面向所有拥有中学毕业文凭的青少年(德国小学4年,中学学制从5年到9年不等),不管他们上的是5年制,还是9年制的中学。业培训的两到三年半的时间里,学生们业培训中心里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里参加实践培训。这一模式被称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双元制”被视为成功的教育模式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对德国企业而言,受过这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们既了解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同时又接受了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这种职业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高度对口,确保了德国青年极高的就业率。
然而,要改革或建立一种教育体系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为了尽快培养更多社需的优质专业技术人才,为了使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青年学生尽快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自2015年起,德国杜德施达特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德国安檬公司强强联手,共同构建适合中国学生的职业教育之路,为中国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德语语言培训以及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以帮助他们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国际化的专项人才。